人类族群及其生活可分为两大型态:夏——基于见性而来的合乎正理的大公的道德的天下性中心性恒久性的生活样式;夷——基于欲望而开出的不合正理的自私的不道德的地方性边缘性权宜性生活样式。较深入地说,见性境界就是本性显现的境界,即由均势且各安本位的对立面(阴阳定慧等)之等持(平衡)而有的一种无对无我无内外无自他的一体性状态;欲望境界就是本性隐没的境界,即由对立面因不均势或离其本位而失其等持所致的有对有我内外自他沟分的割裂状态。本性自足故无求无欲因而常处快乐安宁幸福之中,迷失本性常感不足故有欲有求因而常在苦痛不安厄难之中。夏就是基于本性状态而来的生活样式,这种生活的最要特征是身心自他物我全方位的一体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既仁且知的见地和行为模式;夷之纵欲禁欲都是基于欲望状态而来的生活样式,两者的共同特征是身心自他物我之丧失一体性而全方位割裂对立以及由此而来的落于贪嗔痴为主的见地和行为模式;不过前者因禁绝欲求而令一体性趋于恢复、对立有所减轻,后者因放纵欲求故令离一体境界愈远、对立愈加严重。夏超于欲望之上,亦即超于禁欲纵欲二者之上,而开出人类生存之全新天地。又,见性与纵欲二者表面颇有相似处而易混淆,实则有天渊之别,不可混淆也。本性恒常(见性状态是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故夏亦可大可久青春常葆无有断绝,华夏具有超强的抗打击力;对于内生外来的祸因乱源具有无限的化解力,因而能够无死而长存;欲望生灭不定(欲望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的失衡状态),故禁欲之夷与纵欲之夷皆有衰亡之时,禁欲易亡于外力,纵欲则亡于自毁;前者的寿命较为长久,后者则倏起倏灭短命而终谓之死亡本能。依上,则唯有中华堪称夏,其余大大小小的族群及其生活一概皆谓之夷也。由此,中华是世界历史连续长存的正统,其余则是生灭不定的支脉。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当中,唯独我们自己所在的这个国家叫中国。这个名可不是随便起的!中国之中字有中心中性中道等含义。其一中国是世界地理人口经济科技学术政治等诸多中心故谓之中国:即中心之国也;其二中国及其生活样式乃由明见大中本性之圣王所建立,其政教生活乃见性之生活;其民生长于斯风土政教之中,本性亦昭明显发:故谓之中国,即明见中性之国也。其三由于其人皆见中性,其政教乃见性之生活,故其人其国之行事皆合于中道:故谓之中国,即中道之国也。第一条后文将详讲,这里先讲二三条。《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又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故中即性也性即中也,中即道也道即中也。书经尧所以授舜舜所以授禹之心传乃允执厥中,此中即中性亦是中道,见此大中本性乃行合中道也。华夏处于中央,周边是四夷,详说就是东夷、西狄、南蛮、北貊。我们给夏夷的定义如下:夏是基于见性而来(即“中”)的、合乎正理的、大公的、道德的、天下性、中心性、恒久性的生活样式。这里的性质一个也不能少,各有重要性,少了一个就不全。夷是基于欲望之上的、不合正理的、自私的、野蛮的(不讲道德的)、地方性、边缘性、生灭性生活样式。这些界定都是一一对应的。夏的基础是性,而夷的基础是欲。一个是本性,一个是欲望。性和欲实际上基本是相反的。我们知道,《中庸》中虽然没有提到欲字,但是依照王龙溪先生解释的《中庸》,“性”和“欲”的辨别就特别重要。中庸首句“率性之谓道”,我们就要仔细辨别什么是“性”,因为很容易就“率欲”了。人生境界大致分成这些类别:率性、经权、守经、纵欲。“性”和“欲”是反着的,假如性是道心,那么“欲”就是人心;假如“性”是天理,“欲”就是人欲;假如性是中,欲就是偏。总之是相反的。这两头的境界很像,因为都是“率”。这个“纵”和“率”是一个意思,就是不加克制,任其流行。所以:率者,任也;任者,纵也。故 “纵欲”也可以说是“率欲”,这两个都是“率”,但是所率的东西不一样:一个是“性”,一个是“欲”。“性”和“欲”有很严格地区分。从最粗浅的标准来说就是是否合于礼:违礼的是欲,合于礼的是性。那么再深一步,因为这个礼的规定是相当大略的,那些日常当中许多微小的事情是礼所没有规定的,礼不可能规定那么细。所以在礼所没有规定的那些具体事务中,就得用这个“理”去判别。那么合“理”的就是天理就是性,那么不合于理的就是人欲就是欲。再进一步,第一念的心之所发是性,第一念以后的二念三念等等就是欲了。第一念就是直心所发,是直接从性体上来的。二念三念都是从第一念那里辗转攀援而来,是委曲之心。这是一种更加深入的辨别。再补充一点:一体性的境界是性,割裂性的境界是欲。一体性就是身心密合,自他不分,物我一如。割裂性也就是身心沟分,自他沟分,物我沟分。这是我们研究夷夏之辩时区分性和欲最重要的方面。其实,这四种辨别性和欲的标准是连为一体,一以贯之的。由于保有一体性,所以才能够直心而动。如果陷在割裂性的境界里,只能是二三念的牵引,不可能有直心。觉得是直心的,比如看到一个好吃的,立刻就想吃,以为这就是直心,其实不一定。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对恶臭的厌恶和对好色的爱好,似乎是不假思索的直心,其实还不是。我们见性以后,细加体察,就发现那还是久远以来的习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种好好色、恶恶臭之心,还是习,而不是性。夷夏之辨一直坚持到晚清,民国以后就放弃了夷夏之辨,认同了西方的民族主义。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在坚守夷夏之辨的那个年代没有近代西方的民族概念。我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有严格界限的由语言政治血统乃至宗教团聚起来的像原子一样不可坏不可入的民族。所以西方的民族主义是欲望生活割裂境界下的见解。中国只有夷夏族群和五方之民的概念,这是一体性境界下不同于西方民族观念的认识。梁漱溟先生说,在身家国天下这四级单位当中,中国人重第二级家和第四级天下。也就是说我们泯掉自身融到了家族的一体性里,泯掉自己的国混融于天下的一体性里。对应于中国的身家国天下四级单位,西方则是个人、集团、国家、世界。西方是夷的生活样式,根本就没有天下观念。西方眼中的世界就是一种地理性存在,没有人文性。天下是有制度安排的,是人文的天下;世界则是人文的荒漠。整个西方的这些东西都是原子式的。在西方近代这种个人的观念,就是点自我,即一个个原子式的割裂封闭自私的人。集团与集团之间也是原子式的,相互不能融通。国家就是一个一个的民族国家,有严格的边界,还是原子式的。在四级单位中,西方重一、三,中国重二四。那么对于一个集团而言,个人是第一位的是实体,集团是第二位的是虚体。在中国,家是实体,身需要融到家的一体性里。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是吃人的文化,我们在下述意义上可以表示赞成:中国文化吃掉的是这种自他沟分割裂痛苦的小人,得到一个自他一体物我一如的幸福的大人,这有什么不好?在三四两级的关系中,西方是凸显国家之原子性存在,消解掉天下之一体性;中国则泯掉国之坚硬的封闭性,将其消融于天下之一体性中。中国为什么到今天还面临着很多的边界问题?就是因为在我们坚守夷夏之辨的那几千年当中,我们跟周边的这些族群没有严格的边界。天下都是一家,哪需要划象今天这样清晰的边界呢!所以我们才面临着跟四周邻国这么多的边界之争。近代以来中国从天下主义退守到民族主义以后,那就需要划界了。我们的边界越划越小,让人家侵吞了很多领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华夏衰弱。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序)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绪论 1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之绪论 2:夷夏之辨,中华是夏、西方是夷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之绪论 2:中国学术严重夷化(西化)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之辨(上)
孟晓路,字庆弗,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迄今一直在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2008年出版)、《形上学方法》、《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2013年)、《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2014年)、《佛学与西学》、《西学之中学渊源》(2013年)、《佛教真面目讲记》、《论周官》、《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019年)等。